《青春之光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--也谈教材的“在地化”教学

作为一名扎根苏北农村中学多年的语文教师,《青春之光》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,以其对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炽热情怀和奋斗历程的生动刻画,深深触动了我们。在苏北这片曾经贫瘠、如今正经历深刻变革的土地上教授此文,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学赏析。它成为了一扇窗,引领学生回望乡土巨变,思考青春价值,更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践行使命的生动课堂。

 

一、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:苏北乡村巨变的教育底色

 

苏北,曾是我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,宿迁也曾是国家帮扶改革试验区。我们所在的乡镇,也曾面临交通闭塞、产业单一、青壮年外流的困境。教室里,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,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国家扶贫政策息息相关。几年前,班上有位学生小陈,家中因病致贫,父母在外务工艰维生。他一度沉默寡言,对未来迷茫。是精准的教育资助政策让他得以继续学业,乡镇扶贫干部为其家庭落实医保和帮扶项目,才缓解了困境。脱贫攻坚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改善,更是希望的点燃。乡村道路的硬化拓宽、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、特色农业的扶持发展,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,构成了学生理解《青春之光》中“奋斗”、“奉献”、“改变”等核心精神最直接、最鲜活的现实图景。这份乡土巨变,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无可替代的时代活力和情感根基。

 

二、“在地化”教学,文本与现实的交响:探索《青春之光》的本土化教学

 

《青春之光》说的是贵州事,讲的是“贵妹子黄文秀”,可贵州离我们太远,大多数师生没有到过贵州,更别说有机会见过黄文秀。可我们苏北的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一样的轰轰烈烈,一样的如火如荼;我们苏北也一样地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黄文秀那样的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先进和英雄!(国务院扶贫办全国驻村帮扶典型案例八十例,我们江苏也有3人与黄文秀一起入选)。如何运用好这些本土化“活教材”,因地制宜,搞好“在地化”教学,奏响文本与本土的交响,对《青春之光》本土化的教学进行大胆探索、深度开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课题。

 

唤醒乡土记忆,铺垫情感共鸣: 教学伊始,不急于进入文本,而是引导学生进行“家乡十年对比图”活动。学生通过采访长辈、搜集老照片、观察现状,用PPT或手抄报形式展示家乡道路、住房、学校、产业等方面的巨大变迁。当学生展示出自家从泥泞土路到水泥大道、从低矮瓦房到崭新楼房、从农田单一耕作到家庭农场或电商网店的照片时,课堂氛围瞬间被激活。这些真实的乡土记忆,成为理解作品中青年建设者改变落后面貌壮志豪情的绝佳情感铺垫。一位学生在分享中说:“以前听爷爷讲‘吃糠咽菜’总觉得遥远,现在看着这些照片,才懂书里那些人为什么拼了命也要改变家乡。”

聚焦“光”之内涵,链接榜样力量: 文本细读环节,重点引导学生探讨“青春之光”的多元意蕴——是知识技能之光(如书中青年运用所学科技兴农)、是理想信念之光(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坚定信念)、是奋斗奉献之光(在艰苦岗位上的坚守)。解读时,我有意识地引入苏北脱贫攻坚中的典型案例:

 

案例一:邀请本地扶贫先进典型进课堂。学生反馈摘录:”原来课本里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”。教学延伸学习设计”我为乡村振兴献一策”,评选优秀案例:学生设计的”校园农产品义卖平台”:辅助推荐观看本地影片《石头花开》、《山海情》《十八洞村》片段对比分析结语语文教学中的脱贫攻坚主题,不应止步于文本解读的表层。

 

通过《青春之光》的教学,我们既要让学生看见中国减贫事业的历史性成就,更要培养其”问题意识”与”担当精神”。当学生能在字里行间读懂奋斗者的汗水,在文学意象中照见时代的缩影,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便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。

 

 

 

案例二:技术之光: 联系本县一位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小李。他放弃城市工作,回乡带领村民引进优质稻种和生态种植技术,种出了“蟹园大米”,利用电商平台销售,显著提高了村民收入。其事迹与作品中运用知识改变乡村的主人公形成互文。

案例三:奉献之光: 讲述邻乡一位90后乡村教师小王的故事。她坚守偏远教学点,不仅教学成绩突出,还主动参与关爱留守儿童项目,联系外界资源为学校改善条件,被孩子们亲切称为“姐姐老师”。她的选择生动诠释了“青春何处不闪光”的真谛。

通过挖掘这些身边可感可知的榜样,教材中“光”的概念从抽象变得具体可触,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。学生们在讨论中感叹:“原来‘青春之光’就在我们身边!小李哥哥、小王老师他们做的事,和书里写的一样了不起!”

情境化深度对话,激发使命担当: 设计“假如我是《青春之光》的一员,我能为今天的家乡做什么?”的深度研讨。学生结合文本精神、脱贫攻坚成就及自身兴趣志向,展开热烈讨论:

有学生提出利用互联网知识,为家乡特色农产品(如我们这里的荷藕、龙虾)设计更精美的包装和推广方案,助力电商发展;

有学生关注乡村环境,提出学习环保知识,参与村庄垃圾分类宣传和河道清洁志愿活动;

有志向从教的学生则表示,要努力学习,将来回到乡村学校,用更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;

还有学生受书中技术革新情节启发,表示要学好科学知识,探索智慧农业在家乡的应用可能。

这种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、根植现实又展望未来的对话,有效激发了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乡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人翁意识。小陈同学在讨论后的一篇随笔中写道:“以前总觉得家乡落后,想逃离。现在明白了,家乡的‘光’需要人去点亮。我成绩不算顶尖,但我想学好养殖技术,也许将来能帮村里把水产养殖做得更好,像小李哥哥那样。”

创作活动,鼓励学生用手机镜头记录家乡脱贫后的新貌、特色物产、淳朴民风,并尝试撰写解说词进行推广。此外,组织学生采访本村的脱贫户、老党员或返乡创业青年,撰写访谈报告或人物通讯,在班级墙报和学校公众号展示。这些实践活动,是将《青春之光》所传递的奋斗精神、建设热情转化为学生关心家乡、参与家乡发展的具体行动,实现了从认知到实践的跨越。学生拍摄的“藕遇家乡美”、“老支书的脱贫账本”等微视频,在校内外获得好评,更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乡土认同。

三、“在地化”教学,开启了“教科书”本土化教学的新思维

 

《青春之光》的教学实践,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宏大背景下,带给我诸多深刻思考:

教科书中贵州的大山离我们很远,贵州的乡村振兴我们也很难亲眼见到,教科书中的典型人物我们也无缘见面;可我们苏北一样有乡村振兴的故事,一样有勤劳智慧的百姓!一样有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身边看得见,摸得着的乡土资源,搞好教学,确实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好课题: 苏北乡村的脱贫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,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德育和智育资源。将《青春之光》这类作品的教学与之结合,不仅解决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隔阂问题,更赋予了教学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现实观照。它启示我们,乡村教育不必墨守成规,妄自菲薄,应大胆探索“在地化”教学,挖掘、整合、转化本土资源(脱贫故事、乡土文化、生态变化、时代榜样),将其作为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,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育人体系。陶行知先生“生活即教育”的理念,在乡土资源的活化运用中得到了生动印证。

教育是巩固脱贫成果、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石: 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,“志”与“智”的培育更为关键,这正是教育的主战场。《青春之光》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,正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志向(“扶志”)和培养其未来参与乡村发展的能力与素养(“扶智”)。

通过文本与现实的对话,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教育改变命运、知识改变乡村的力量,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可能扮演的角色,从而内生发奋图强的动力。这比任何外在的说教都更有力量。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、培育新型农民和乡村建设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。

教师的角色亟待深化与拓展: 在新时代乡村教育语境下,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应是: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与开发者: 敏锐捕捉乡土变迁,将鲜活素材转化为课程资源。

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: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乡土,既认识不足更看到潜力与希望,培育乡土认同与建设情怀。

教材的“在地化”诠释永无止境: 《青春之光》的教学实践再次证明,国家统编教材蕴含着巨大的可挖掘空间。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具备“在地化”的意识和能力,将普适性的文本精髓与地方独特的自然生态、历史文化、社会发展紧密结合,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教学设计。这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深化对乡土的理解,提升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能力。

结语:

在苏北农村的讲台上,教读《青春之光》,回望脱贫攻坚的壮阔征程,展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,我们深感教育使命之光荣、责任之重大。这部作品所讴歌的青春理想与奋斗精神,在苏北乡村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中得到了时代的回响与印证。通过深度链接文本与乡土巨变,我们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文学,更引导他们读懂了自己的家乡和肩上的责任。当学生眼中闪烁起对乡土未来的憧憬之光,当他们的讨论与行动中流露出建设家乡的萌芽,这便是教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赋能乡村振兴道路上点燃的最珍贵的“青春之光”。

未来,我们将继续深耕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,努力做乡土资源的开发者、学生梦想的点燃者、乡村教育创新的践行者,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涵育乡土深情、照亮青春梦想、助力乡村振新的重要力量。让每一缕青春的微光,在苏北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汇聚成生生不息的希望之火。

 

免责声明:本站转载的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。

上一篇 2025年8月28日 14:31
下一篇 2025年8月29日 09:10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