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杭州滨江区一桩“15年长租变1年驱逐”事件引发舆论哗然。租客夏女士以16万元一次性支付15年租金,却在入住不到1年后因转租被房东断水断电,并贴出《腾退通知》称其“违约欺诈”。事件暴露出长租市场合同漏洞、租客权益保护缺失等深层问题,成为新规实施后租房市场合规化进程的典型反面案例。
2024年12月,夏女士通过中介与杭州滨江区某小区房东签订了一份长达15年的租赁合同,约定以16万元总租金租下87平方米两居室,月均租金仅888元。合同中明确“租金每3年根据市场行情微调”,并注明“租客可转租但需提前告知房东”。
“当时房东说急需资金周转,这个价格比周边便宜近一半。”夏女士回忆,为表诚意,她一次性付清全部租金,并花费数万元购置家具、装修房屋。然而,2025年9月,因家中老人突发重病需回老家照顾,她将房屋以每月5000元的价格短租给他人,自己仅收取每月500元差价作为“托管费”。
转折点出现在9月15日。转租次月,房东突然上门,以“未经允许转租构成欺诈”为由,切断房屋水电并更换门锁,同时在门上张贴《腾退通知》,要求夏女士“3日内搬离,否则强制清退”。通知中称:“租客以低价长租骗取房屋使用权,再高价转租牟利,严重损害房东利益。”
“合同里明明写了可以转租,只是没写具体流程。”夏女士展示的合同显示,转租条款仅模糊约定“需提前通知”,但未明确通知方式或违约责任。她多次联系房东协商,对方却拒绝见面,仅通过短信回复:“要么接受腾退,要么法庭见。”
事件背后,房东的动机引发质疑。据夏女士透露,签约时房东曾表示“急需资金偿还房贷”,并承诺“15年内绝不涨租”。然而,周边同户型房源月租金已从签约时的2500元涨至5000元以上,夏女士的转租行为被房东视为“破坏市场行情”。
“这根本是合同陷阱!”夏女士指出,房东在签约时未要求租金备案,也未在合同中明确转租的具体限制条件,却在房价上涨后以“违约”为由单方解约。更蹊跷的是,房东在张贴《腾退通知》前,已通过物业停缴房屋水电费,导致转租租客被迫搬离,夏女士因此被转租方索赔违约金2万元。
法律界人士分析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七百一十六条,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将租赁物转租给第三人;若未明确反对,可推定为同意。夏女士的合同虽未详细约定转租流程,但房东未在签约时提出异议,事后以“未通知”为由解约,可能涉嫌滥用合同条款。
这起纠纷并非孤例。据杭州市住建局2025年8月数据,全市长租合同备案率仅9.3%,超90%的租赁关系游离于监管之外。2025年9月15日施行的《住房租赁条例》明确要求:
合同必须备案:中介未备案最高罚10万元,房东未备案将影响租金抵扣个税;
押金监管:房东扣押金需合同明确约定,否则租客可申请官方平台返还;
租金稳控:长租公寓企业需推出“租金波动不超过3%”的稳控计划。
然而,新规实施仅一周,夏女士的遭遇暴露出执行难题。“备案需要房东提供房产证、身份证等材料,但很多房东怕交税,根本不愿配合。”杭州链家中介李某透露,其经手的100份长租合同中,仅3份完成备案,“租客怕麻烦,房东怕露富,双方心照不宣”。
更严峻的是,低备案率导致租客维权举证困难。夏女士的合同未备案,房东断水断电的行为缺乏物业记录,转租租客的搬离也未留下书面证据,使其陷入“有理说不清”的困境。
面对房东的强势解约,夏女士已向滨江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房东继续履行合同,并赔偿家具损失、转租违约金等共计8万元。案件将于10月15日开庭,但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,胜诉关键在于合同条款的解读。
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律师建议,租客遭遇类似纠纷时可采取以下措施:
固定证据:保存合同、付款凭证、沟通记录、断水断电证明等材料;
协商调解:通过社区、住建部门或第三方平台介入,争取和解;
法律诉讼:若协商无果,可依据《民法典》第七百二十二条,要求房东承担违约责任,或主张“合同目的无法实现”解除合同并索赔。
“长租市场需要更严格的监管。”张律师强调,新规虽已出台,但执行层面仍需细化,“比如明确‘未备案合同是否有效’、‘转租通知的具体形式’等,避免房东利用模糊条款侵害租客权益。”
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。微博话题#长租15年不到1年就被劝退#阅读量突破2.3亿,网友评论两极分化。更有网友扒出类似案例:2023年上海浦东新区一租客因转租被房东索赔10万元,法院最终判决“合同未明确禁止转租,房东需赔偿租客装修损失”;2024年北京朝阳区一房东因未备案被罚5万元,租客凭备案证明成功追回押金。
夏女士的遭遇,是长租市场野蛮生长的缩影。从“爆雷”的长租公寓到“阴阳合同”,从“提灯定损”到“15年长租陷阱”,租客的权益始终在房东与市场的博弈中摇摇欲坠。
新规的出台为市场划下红线,但执行层面的漏洞仍需填补。对于租客而言,签约前务必核实房东产权、坚持合同备案、明确违约条款;对于监管部门,需加强执法力度,让“备案率10%”的尴尬成为历史。
15年长租,本应是“安居梦”的起点,却成了“维权战”的导火索。当契约精神遭遇利益诱惑,我们更需要法律的利剑,斩断乱象,守护每一个漂泊者的“家”。
免责声明:本站转载的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。